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乐鱼官网

乐鱼体育app

联系我们

产品中心

乐鱼体育APP全站下载

网站地图

乐鱼体育APP全站下载

希望的田野在“蔗”里

时间: 2024-04-20 06:38:15 |   作者: 乐鱼体育APP全站下载

  吴建明:甘蔗是“糖罐子”,广西又是全国最大的糖料基地,关乎着国家食糖安全。

  莫从虚:当年我母亲是趴在地上拔的草,真的是很痛苦。以前是不想做农民,现在是怎么想做更好的农民。

  林伟民:要根据当期的一些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来进行技改,才不被市场淘汰。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在“蔗”里》,走进广西的甜蜜事业,寻找广西糖业高水平发展之路。

  冯迪:12月14号下午,习到来宾市考察调研。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习走进甘蔗林,同蔗农、农机手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在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习进入生产车间察看制糖工艺和作业流程。

  从田间地头到工厂企业,如何做强做大蔗糖产业,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怎样积极培育和推广良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习听民生、问发展、指方向,心中牵挂无不彰显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冯迪。本期节目,我们第一步来到了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以甘蔗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园,园区内还建有全国最大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访谈嘉宾分别是: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吴建明。吴所长,你好。

  吴建明:来到我们黄安村“双高”基地。当时我就为主要是介绍了甘蔗脱毒种苗生产的全过程。我就感觉到对种业非常的关心。

  黄严:当时我跟汇报,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机具90%以上的收获机都是我们的国产机,那么相当于机具就代替了80个人工来进行砍收作业。

  莫从虚:我汇报了我甘蔗的收入的时候,懂的嘛,“种甘蔗一定有前途,生活一定过得更好,就像甘蔗一样更加甜蜜”。

  冯迪:吴所长,您好。那在跟的交流过程中,哪个方面给您的触动最大呢?

  吴建明:应该说是种业这一块吧。我介绍到桂糖42号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品种的时候,他就问了这个品种的特性,包括这个品种被引到缅甸、老挝、东南亚国家种植了以后,这一块,包括后面他又问,他说我们的祖国甘蔗品种研发的水平在东南亚处于什么位置,这些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对种业非常的关心,这一块可能他更加关心,还有更加关注种业的安全这一块。

  冯迪:嗯,我们说好种才能出好蔗,好蔗才能产好糖。那作为一个从事甘蔗育种研究方向的专家,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吴建明:我们育种甘蔗的专家来说,一直在最关注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在整个甘蔗来说,品种的贡献率是很大的,品种决定农民增收这个能说占比占到30%,就说有一个好的品种以后,农民增收就会越大。所以品种研发一直是我们农科院甘蔗所的一个建所之本。我们是从研发开始,因为从我们的种质资源引进这一块、评价这一块,我们现在种质资源谱里面有3800多份的种质资源,然后通过它评价,获得好的亲本了以后,因我们在海南又建了一个杂交育种基地,在海南那里,所以通过好的亲本到海南那里杂交,杂交以后回来再在各蔗区里面再评价,这一块就是传承。因为我们甘蔗的育种在所有的作物当中周期是最长的,它要10到12年,因为我们在80年代,我们所育成的桂糖11号,当时也是中国第三代主栽品种,那现在是42号是第五代主栽品种。所以说整个历程来说,我们的科学精神是一代传一代接力下来,所以我们从始至终致力于品种的研发。当然品种的研发以外,我们为了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所以我们通过茎尖脱毒的生产那个种苗供给农户种植。

  冯迪:嗯,刚才您说到甘蔗育种的周期要10年到12年,那现在通过茎尖脱毒出来的种苗,有什么优点呢?

  吴建明:茎尖脱毒,应该说国内这一块就是我们广西农科院甘蔗所做得最早的,而且现在也是规模化生产最大的,现在我们年产可以达到5000万株,所以也是全国工厂化生产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因为脱毒种苗在跟常规农民留种相比,它具有分裂力好、树根性强、用种量少、种苗质量好等优点,而且它可以加快繁育的速度,节省常规农民繁种的用耕地的这个量。比如为什么我们桂糖42号,包括桂糖44号这些品种,为什么这些年快速提升,也得益于这个脱毒种苗生产。

  冯迪:就像您说的种苗它也是一代一代不断更新的,然后通过我们的研发才能够产出更好的甘蔗种子。那您还记得在您和您的团队研发出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吴建明:这个心情是很激动,因为研发出这个品种,就是桂糖42号嘛,我们的同事也是用了几十年时间,王伦旺研究员这一块,他用几十年时间带着这个团队不断攻关,然后选育出了桂糖42号,目前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所以这个品种选育出来以后,再配合我们利用脱毒种苗这一块,加快繁育速度,加快了这个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打破了我们广西长期依赖台湾品种的这个局面。

  冯迪:嗯,您觉得一个好的甘蔗品种,会给我们蔗农和糖厂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呢?

  吴建明:我们的种苗质量好,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什么概念?你比如育种来以后,包括这个苗,这个苗是室内生产出来,它还得到田间里面去繁育。我们的目标就是从品种研发出来繁种了以后,繁种这个阶段我在室内到底再突破什么技术还能降成本。到室外繁育比如种植这一块,我们这些年也在探索出一些技术,你比如这株种下去,种下去了以后我们通过扦插技术,扦插栽培这一块,在田间里面那这个就可以一亩变两亩,成本又更降低一点。什么概念?我的用种量更低了,我们农民常规自留种至少要埋1吨蔗下去,如果我们的种苗质量好,我0.5吨以下就可以了,那我每年1亩的新植蔗可以省半吨去入厂,按广西这个来算的线多万亩的新植蔗,我可以省100多万吨的甘蔗入厂,那我可以增加两个糖厂,很大的糖厂。

  冯迪:那吴所长,您和您的团队在这个甘蔗产业道路上坚持了那么多年,是什么一直支持您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的呢?

  吴建明:因为甘蔗是糖罐子,关乎着国家食糖安全。广西又是全国最大的糖料基地,占全国60%以上,所以糖乃是“国之大者”,可以说是具有战略的意义。所以我们想,我们有这条从种子研发到耕种管收全过程,就是我们配套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攻关什么样的难题,来解决甘蔗生产的问题、的难题。作为研究所来说,我们有责任对乡村振兴的服务这一块贡献我们的力量,贡献我们的科技,所以我们的种苗质量好,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传承着老一辈的科学家的精神,然后在老一辈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再不断创新。

  冯迪:嗯,做科研确实是一件很令人敬佩的事情,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更多年的时间才能够研发出更好的品种。那下一步,除了育种,您对我们的甘蔗事业的发展还有什么思考吗?

  吴建明:对,我们下一步,现在必须思考,为什么呢?因为你现在探索的模式里面种一轮,因为甘蔗它是多年生植物,种一轮4年,两轮8年,所以现在我们有义务必须要探索未来甘蔗发展模式的构建,为什么?从品种到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里面,包括土地流转,这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投入,长时间去研发,而且是多个部门,包括我们跟农机这一块,配套什么样的农机这一块。

  冯迪:是的。之前我们也采访到了您刚才提到的您的同事,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种攻关团队负责人、研究员王伦旺教授,在他的育种岗位上,他是坚守了35年的时间,培育出了像您刚才提到的桂糖42、44号系列的甘蔗原种。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广西台记者梁鋆、唐慧婷当时的采访:

  记者:新榨季到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种攻关团队负责人、研究员王伦旺比平时更忙碌了,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往甘蔗地里跑。对他来说,这个季节是甘蔗选种的“黄金季节”。

  (出录音)“育种者就是要到甘蔗地去,你不到甘蔗地去,你是想干干净净是选不出品种的。寒害、冻害对生产来说是灾难,对育种者都是机会。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对生产不利的环节,你的品种在那样的环境下长起来了,我有产量、有糖份那就Ok了。”

  记者:经过漫长的育种过程,王伦旺团队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的甘蔗品种。其中,桂糖42号是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的单一甘蔗品种,今年种植面积421.6万亩,占全国面积的28.7%,这个品种已经被引入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面积种植。

  (出录音)我们甘蔗百分之百是国产的品种,我们广西人自己育的品种也是90%以上。我们不依赖国外的品种和技术,所以种业的安全我们一直是牢牢抓在手上。

  记者:目前,我国甘蔗种植主要以广西选育的甘蔗品种为主,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排名前十名的品种中广西选育的甘蔗品种占5个,广西自育品种占全国70%以上。我国自育品种占有率已经超过97%。王伦旺告诉记者,目前广西已筛选桂糖44号等4个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其中标准化甘蔗健康种茎生产技术,使田间出苗率由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宽行距糖料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成为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机械化生产主推技术之一。

  (出录音)因为下去我们机械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我们要提高效率嘛,机械化很重要的,育种方向也要往这方向强化。我们42的基础上,我们要拿出更优的品种,来支撑这个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冯迪:嗯,从刚才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听得出来,甘蔗的育种工作者也是非常的关心甘蔗种植、收割的机械化发展。我们说,甘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机械化,那这一块儿,黄严部长有什么体会吗?

  黄严:甘蔗机械化的话是我们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撑。在“双高”基地的条件下,我们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到了2022年的时候,我们甘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6.07%,其中耕作达到了99.07%,种达到了31.03%,这个水平的取得也是很不容易的。然后各个环节我们有相应的机具,农户都已经买在手上了。

  冯迪:嗯。我们了解到糖料蔗的收成除了跟这个天气有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收割。那咱们广西在机械化发展上都做了哪些努力呢?请您给我们介绍介绍。

  黄严:那么这几年我们农机这方面,为了推进甘蔗机械化这块:第一个,我们是政策上给予扶持,主要是利用国家政策,一个是购置补贴和应用补贴政策。第二个的话,在机具研发方面,我们也和科技部门一起密切合作,23到25年我们提供了一个就是农机急需装备一个研发的目录,我们也跟科技厅一起推进,从项目上支持机具的研发。那第三个的话,针对我们丘陵山区这块,我们首创提出了一个分步式的收获方式,那么主要的话就是针对我们丘陵山区的这些小地块、小种植行距,还有小农户这么一个生产条件下,我们也必须解决丘陵山区的这个棘手问题。那么现在这个模式的话得到了我们糖厂,还有经营主体,还有我们蔗农的认可,现在从这个榨季开始,在生产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

  冯迪:嗯,那么根据你们的观察,这些机具目前使用情况怎么样呢?小机器是否有大作为?是否体现了它应有的效率呢?

  黄严:我们的机具90%以上的收获机都是我们的国产机,它就是作业成本低、效率高、省人工。你比如说,如果我们平常蔗农砍收甘蔗,一天一个人就是得1吨这样子,如果用我们旁边的中型收获机。

  黄严:对,这个中型收获机,一天至少能收80吨以上,那么相当于机具就代替了80个人工来进行砍收作业。我们现在针对于小地块和小行距,还有这些小农户条件,完了我们也首创了分步式机收。

  冯迪:嗯,甘蔗机械化促进了产业的发展,那给我们蔗农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黄严:讲“甘蔗越做越甜”,我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对于甘蔗的扶持,从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种开始,我们有作业补贴,收有作业补贴,这些都是我们蔗农实实在在(莫从虚:实实在在)他们能够享受得到的。还有我们给糖厂的也有奖补。我们想,甘蔗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到的种植户,我们蔗农,涉及到我们的服务组织,还有我们的糖企,多方大家都给予支持,我想应该这样子来看,我们的整个产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农机装备这块,能够切实减轻我们人工作业强度,是不是?给我们蔗农、给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能够受益得实惠,就像讲的,我们的甘蔗,老百姓的日子应该像甘蔗那样子节节高,越做越甜。

  冯迪:嗯,是的。刚才我们说到了,今年广西糖业又是一个丰收年,那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还有我们的甘蔗种植大户,莫大哥。莫大哥你好,现在是甘蔗榨季,您一定很忙吧。

  莫从虚:印象很深刻。第一,种苗。就像前面两位专家说的一样,一那时候的种苗,那种子,甘蔗种子种下来没有那么高产。

  莫从虚:二的话人工种植真的是很痛苦的。我真的还记得,当年我母亲是趴在地上拔的草,真的是很痛苦,种植的效率很低。现在又有机械打扫,就在拖拉机后面装有水箱这样打扫,一天的工作量可以达到50亩,一台拖拉机,如果是人工打的话也是三五亩嘛,太阳大了又回去了。

  莫从虚:那时候我想的是怎么脱离农业,但是现在的话有机械化,而且装有水源了,就叫做滴灌。种植是一定有收获的,现在的话怎么想把农业做好、扩大,以前是不想做农民,现在是怎么想做更好的农民。就说嘛,种甘蔗一定有前途,生活一定过得更好,就像甘蔗一样,更加甜蜜。

  冯迪:大家好,我是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冯迪。追寻习的足迹,接下来我们把访谈地点设在了来宾东糖凤凰糖厂,这里是糖料蔗循环经济产业链展厅。凤凰糖厂始建于1989年,经过33年六次技改扩建,每天可以生产白砂糖1600吨左右,上个榨季出糖率在世界范围内同类型糖厂也是名列前茅。

  那接下来,进入我们访谈间的三位访谈嘉宾,分别是: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伟民。林书记,您好。

  林伟民:比较关心我们技改,技术进步方面,蔗农的增收方面,还有我们甘蔗糖产业链这方面的发展情况。

  冯迪:我们都知道,糖厂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就离不开技改,我们凤凰糖厂都进行了哪些技改呢?林书记。

  林伟民:这个厂从原来1989年日榨能力1000吨的小厂,现在经过几十年技改扩建,到现在是12000吨的日榨能力,走过来几十年,肯定要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不断技改,而且凤凰糖厂上个榨季,出糖率是在来宾排第一的,这个指标在区内乃至国际上同类型的那个糖厂都是名列前茅的。有了竞争力的话,肯定是要经过很多努力,每次技改都肯定要根据当期的一些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来进行技改,才有竞争力,才不被市场淘汰。

  林伟民:这两年在凤凰糖厂做得不错的一点就是分步式机收。分布式机收就是针对这几年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缺,这个一个种、砍服务方面,目前大的联合收割机不能普遍覆盖的情况下,我们开创了一种模式就是分步式机收。一方面,可以用点小型的农机,适合我们的地形地貌,然后就再找一个第三方的公司吧,有感兴趣的第三方公司在田头那里布点,布点后就帮蔗农,就是蔗农砍运过来的甘蔗在田头那里,我们把它处理掉,一个剥蔗叶,一个是打包上车,这些从而减轻了蔗农的一个劳动力负担,等于是节省了砍运的成本,为蔗农也增加收入,同时这样做法也使得甘蔗叶的问题得到某种意义上的一个缓解。就是甘蔗原来是基本上放在农田里面,因为现在也不给烧,对不对?那通过这种分步机收的话,把甘蔗叶可以通过每个点来进行打包,运到生物质发电厂来进行作为原料。这种模式目前也在试点,是我们凤凰糖厂搞起来的,正在试点。

  冯迪:嗯,您刚刚提到了生物质发电厂,我知道您所在的企业也是始终致力于甘蔗糖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企业是怎么把甘蔗“吃干榨尽”的?因为只是做好榨糖这个环节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吧。

  林伟民:从甘蔗运到糖厂进行生产白砂糖,白砂糖再深加工其他不同品种的糖,这是一条链。第二条链,它利用糖厂的副产品,比如甘蔗渣做原料,在我们来宾这边也是07年开始,我们用蔗渣来制浆造纸。第三条链就是开发了我们这个高活性干酵母,这个产品可以说是填补我们国内的这个产品的空白,再开发了酵母抽提物这个生产技术,也算是开了我们国家生产酵母抽提物的这个先河。然后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这个甘蔗渣浆这条线,除了去生产卫生纸、文化纸,还延伸到这几年的餐具,是我们来宾餐具生产厂主要的原料。这些餐具绝大部分是出口的,是环保的,可以降解的。那么还有这几年我们在来宾做得比较好的,在产业链方面,就是滤泥嘛。这个来源于甘蔗,它最终还田就是改良蔗田的肥力。还有一条就是蔗叶,一个做饲料,一个做燃料。

  林伟民:形成一个闭环,目前在全国来说,我们在来宾这边是最完整的这个产业链。

  冯迪:我们糖厂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面临一些国际方面的竞争压力,那我们是怎么去跨过这个坎的?

  林伟民:这个行业有周期性,因为它是农产品它有周期性。这个产业,农业和工业这两块,我们的工业这块,我们的装备水平,工艺、设备、装备是不差的,完全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甚至很多指标都可以说是先进的,所以工厂这块的成本我们完全有竞争力。但是主要在农业,我们就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也处于比较劣势。所以的话你说如何破解?我们要开发出一些新的一些技术、新的装备,包括我们这个蔗槽,就是看的这个卸料输送除杂系统,这个是比较先进的。不断有先进的设备我们采纳,工艺采纳,从而使我们工厂的成本降低。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我相信不止我们集团,整个行业都这样,都不断的追求进步。

  冯迪:从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一个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和多元的甘蔗产业新业态正在加速形成。习说:“一根甘蔗实现‘吃干榨尽’,这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业。”广西的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那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呢?广西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蔗糖全产业链发展之路。接下来一起听广西台记者彭龙的报道:

  记者:近日(12月16号至17号),在2023中国-东盟农业机械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中粮崇左糖业研发的我国第一瓶高品质注射级蔗糖,吸引了众多客商的关注。中粮崇左糖业研发工程师黄颖:

  (出录音)“注射级蔗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当初国内我们这块是缺乏这个技术的,所以我们打破国外卡脖子的问题。”

  记者:注射级蔗糖可广泛应用于抗体类、疫苗类等各种生物制品中,长期以来被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公司垄断,我国完全依赖进口。目前,中粮崇左糖业正在建设的国内首条注射级蔗糖生产线吨,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填补我国没有自己的注射级蔗糖的空白,保障我国生物医药用糖安全。中粮崇左糖业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钊:

  (出录音)“目前我们最核心的发明专利已经获得了授权,这个也是我国第一个注射级蔗糖的发明专利,我们二期的产能大概在每年500吨左右,能够走出国门,面向国外,能供应‘一带一路’的国家。”

  记者:得益于糖业全产业链发展,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持续推动蔗糖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蔗渣、糖蜜、滤泥利用率100%,液体糖、药用糖、注射用糖等深加工产品超过20个,环保餐具、酵母、生物肥等综合利用产品超过30个。

  冯迪:蔗糖产业关乎高精尖的技术突破,也关乎到我们每一位蔗农的钱袋子。我们凤凰糖厂涉及到的农户有多少呢?我们请罗书记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罗斌:我们凤凰糖厂的线个乡镇的蔗区,涉及到大湾镇、白虎镇,还有凤凰镇,我们涉及到的蔗农有11000户。我们农民拉甘蔗进厂的线吨,执行联动价。进厂第二天,我们都付清甘蔗款了。现在农民种蔗的话积极性比较高。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甘蔗的发展坚持做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把甘蔗的发展作为农民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旅游观光之路,现在农村处处都有甘蔗楼、甘蔗车。

  冯迪:嗯,好的。其实刚刚林书记也提到了技改,那作为在制炼车间的盘主任,您应该也有一些技改方面的故事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盘张利:我们2021年新上了一个自动翻板系统,这个系统的话是改变了原来要用吊车来存蔗的一个不好的情况,因为新鲜度达不到我们这个要求,现在自卸车自卸之后提高了我们一个新鲜度,而且它本身这个系统还增加了一个除杂系统,除杂系统可以将我们甘蔗中的一些泥沙、蔗叶除出去。

  整个生产流程,还有设备的安全率,都起到了一个保障。我们还有一些就是自动化设备,像我们的蒸发罐、煮糖罐都增加了一个DCS自控系统,我们的员工可以根据我们这个自控系统上面的数据来实时调整操作,稳定了我们一个生产的指标。

  盘张利:我非常的荣幸,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这样一份甜蜜的事业中工作。我将深入地扎根到我们的一线中,努力把控好我们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们的产品不仅是达到国家的一个标准,还要更上一层楼,为我们广西的糖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冯迪:嗯,糖业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到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干劲把这份甜蜜事业做得更好。那接下来,我们来听广西台记者范凡的报道:

  记者:一望无际的蔗田里,一根根甘蔗笔直向上,吸收着来自各处的养分,将甜蜜凝聚在坚硬的纤维中。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种植基地、最大的食糖产区,广西全区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一直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2个榨季位居全国第1位。广西糖业协会秘书长何华柱回忆说,从计划经济阶段到国企改革、推行民营,再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广西的糖业也曾面临过不少国际上的“风雨”。

  (出录音):国外的话都是广种薄收,从收购价格来讲国外就比我们有优越性,无序竞争必然导致国外的食糖冲击国内的市场。国内的食糖价格下跌,给企业也带来了亏损,也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

  记者:“风雨”对甘蔗种植来说,虽是考验,却也能带来养分。为破解糖料蔗生产成本偏高的瓶颈,2014年以来,广西规划建设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500万亩,按照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种植良种化标准建设,糖料蔗种植条件极大改善。这些年,广西积极繁育优良品种,推进制糖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不断延伸蔗糖产业链,推动糖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文纲:

  (出录音):广西糖业的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六十,对中国食糖安全这个地位非常重要。广西的这个糖厂已经处于全国领先,世界也不落后的一种水平了。我们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一个是要用数字化的技术来提升我们全产业链的生产;第二个就是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突破这个甘蔗育种,还有机械收获水平,还要加大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吴建明:甘蔗是“糖罐子”,广西又是全国最大的糖料基地,关乎着国家食糖安全。

  莫从虚:当年我母亲是趴在地上拔的草,真的是很痛苦。以前是不想做农民,现在是怎么想做更好的农民。

  林伟民:要根据当期的一些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来进行技改,才不被市场淘汰。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在“蔗”里》,走进广西的甜蜜事业,寻找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冯迪: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广西围绕“一根甘蔗吃干榨尽”的目标,通过推进糖料蔗种植良种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制糖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糖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蔗农增收等,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甘蔗“从头甜到尾”。目前,广西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2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位,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的60%左右。广西糖业在维护国家食糖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守好国家“糖罐子”,加快推进蔗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管是育种专家、农技人员,还是种蔗农户、糖企员工,大家都期待着在这条“甜蜜之路”的高水平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主持人冯迪代表记者:梁鋆、唐慧婷、彭龙、阳岌、张鸿飞;编辑:谭妍薇、范凡、赖炜,感谢您的收听,再会。